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擁抱

進入臨床的第一個禮拜,還活著。

是緣分也是命運,腫瘤內科成了我第一個工作的單位。其實在就讀護理系的日子裡,選科對我來說,是一個讓人提不起勁的申論題。在我的想象中,不論在哪一個病房服務、面對什麼疾病的病人,核心都是照護人呀。所以在選擇單位時,想到常在臉書上看著細心的T和L,分享在腫瘤病房工作的溫柔與深刻,「能和與他們一般溫柔的同事工作,應該很不錯吧!」,便如是前往了。

報到的第一週,是很純粹規律的早七晚六打卡鐘。每天晚上吃完晚餐回到家七點多,堅持十一點整熄燈的我,只有兩個小時能複習一天所學,於是都忍著先把感性的事放一旁,連日記都不敢寫。下班後還要讀書,這樣的體感很像還在實習,若一直保有這份若愚的求知慾,這應該要是一份成就感曲線不會太快持平的工作吧。

帶我的學姊P和我同年,卻有著如400飛機起降時的沉穩,好幾次看著她遇事冷靜以對的側臉,很好奇這究竟是怎樣的人格養成。天兵如我上班第三天就在抽藥時針扎,鼓起勇氣和她據實以告,她先關心我傷口深不深,拿起酒精要我好好消毒,還說「妳剛剛一定嚇到了吧。」,確認我無恙後,再要我把事發經過重述一遍,看看技術上是哪裡出了問題。

過去一年的實習待過不下十個病房,遇過數十位護理師,但卻很少在其他人身上,嗅聞到如學姊P般的氣味。今天有位阿姨人生第一次做化學治療,在上藥前,學姊帶著化療衛教單張來到阿姨的病床前,阿姨身上剛放好用來打藥的管子,鼠蹊放著加壓沙袋躺在床上。學姊細心的解釋起每個打化療藥可能的副作用,並在阿姨皺眉或面露擔心時,用輕鬆的玩笑緩和病室內的氣氛。看得出來阿姨很緊張,但相信學姊的溫柔與耐心讓阿姨放鬆許多。

從前實習時,也曾遇見和病人溫柔對答的學姊,但往往轉身走出病室後,他們在學妹眼前轉瞬變成冷淡的前輩,那樣的反差總讓我不忍直視,彷彿「友善」對他們來說,是工具、利器,甚至是武裝。但學姊P不一樣,她的友善是精油或者香水,自然散播在舉手投足間。

說回自己,覺得自己因為心思過於細膩,偶爾也會將友善變成籌碼或對價交換,對人不時會浮出「我都對你_______了,你怎麼還_____」的勒索心態,要改要改。

標題是五月天的歌。今天下班走在路上,算算五天裡遇見了十一位同事,都有著讓人驚喜的優點。當然明白生活不會永遠都這麼幸運,所以想趁冰淇淋融化之前,盡情享受這短暫但真實的甜蜜。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合歡西北峰:痛苦的時候



週末和R去了合歡西北峰單攻。前一天晚上下榻清境農場一帶的民宿,清晨四點從民宿出發,於途經的7-11吃早餐、買午餐,再驅車約一小時,抵達小風口第二停車場。一下車,大地仍是一片漆黑,夜空像一床深藍色的被子,滿天星斗是細心縫上的銀色鈕扣。

從北峰登山口出發,這是繼雪山黑森林後的第二次夜爬,可能因為路線明顯得多、自己也懂得做功課了,不再有亦步亦趨的無所適從。將近六點時,橘黃色的日光在天邊緩緩上色,雖然每天都(在睡夢中)經歷日出,但當親眼見到太陽升起的那刻,還是會有承諾被信守了的感動。

抵達北峰後,想著下午回程時再來好好拍照也不遲,便繼續朝西峰前進。網路上關於西峰的資料,大家最常提及的,是它七上八下的假山頭。大多時候爬山,不管上山路途再怎麼陡峭,橫豎忍一下就過去了,反正等彼時下山時,這些不好惹的上坡,都會變成有趣的遊戲。但往西峰的路上,是一段段無止盡的上下坡,我一邊享受著下降的樂趣,一邊隱隱擔憂回程時,它們將變成怎樣的崎嶇。

去程的路上心情愉悅輕鬆、天氣爽朗,陽光大方灑落,甚至有些遠足郊遊的快意。很常在社群網站上看到合歡群峰的照片,看別人拍的合歡山,覺得實在太漂亮了,有點華而不實。直到這次走過一遍,才知道肉眼下的它既不華麗也不炫目,那都是我自己加諸的臆測與想像。我喜歡走在晴空下的孑然一身,微風輕撫、陽光透亮。想起了香港的水牛山,也是這樣走在稜線上,清清白白,身旁什麼都沒有,卻又覺得自己什麼都有了。

穿越最後一片小森林後,就會抵達西峰。R會用手掌拍拍一路上的樹,和他們說再見與哈囉。聽過越多樹的小知識,越開始相信人類對樹的未知遠大於已知。我們在三角點吃了午餐、喝口奶茶(在7-11用沸水泡好帶上來的,覺得溫暖),便開啟回程的漫漫長路。

回程有許多感到痛苦的片段,身心靈都是。儘管才早上十點半,但山裡的霧氣已開始聚集,天氣微陰。一路的陡上造成了比平時急促的呼吸,但呼進的又是乾冷的空氣,我不停懷疑是不是肺水腫了(基醫知識全部還給老師);而當陽光被森林或雲沒收時,又覺得自己被白日拋棄而感到憂鬱。原來我的心智與意志是如此脆弱,平時的笑口常開,都只是躺在柔軟床墊時的賣乖而已。

返程離北峰一公里左右時,開始落雨。一開始的雨用飄的,還在心裡僥倖的祈禱著,「就這樣一路飄回登山口就好吧!」。可惜大自然無常,不一會兒雨、霧氣和風三合一攻擊,雨勢漸大後能見度極差,甚至還下起了冰霰(音同線),冰霰打在身上,像結塊的砂糖。

幾個小時前風和日麗的合歡北峰,如今成了讓人一刻也不願停留的是非之地,再一次感受到原來所有的舒適,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出發前查了天氣,只粗略接收了「中午過後可能會下雨」的資訊,卻天真的以為下雨就只是下雨,忘記延伸想像淋雨後會有的低溫、能見度改變等情境。

向大自然低頭,是這次旅程中的當頭棒喝。不論天氣、地勢,渺小的我們隻身在外,只有逆來順受的份。在能力所及之內勤加補給後(知識的準備、體能的鍛鍊),其餘的,都是天的了。

謝謝山讓脆弱的我平安下山,雖然不知道下一次上山是何年何月,但已經開始期待那時的自己,又補充了什麼硬體(例如保暖的手套)和軟體(例如開始重訓)了。

時間紀錄:
登山口起登 05:28
抵達北峰三角點 06:43
抵達西峰三角點 09:33
開始回程 10:06
回到北峰三角點 13:12
回到登山口 14:25

總費時8小時57分 (硬不寫成九小哈哈)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玉山前峰:山的線頭

前峰三角點上過胖的金翼白眉

228連假,夜間三點從雲林海口出發,沿著台61和台82往南往東,朝著山靠近。途中要上阿里山公路前,小繞到吳鳳的麥當勞買早餐吃,可惜麥當勞早餐五點才開始供應,只好怒吃十塊雞塊和勁辣雞腿堡充飢。早起爬山的早餐選擇總是不多,或許等有一天進化到會在山上煮水燒飯,爬山的吃食就會去到另一個境界了吧。(在這裡插播推薦爬谷關七雄或入大雪山前可造訪的大坑飯糰店,名叫食反米團,早上五點半營業,飯糰又大又好吃,而且還可以前一天用line預訂)

夜晚的阿里山公路很靜謐,行程中一度起著薄霧,但路上車輛零星,R覺得很好開。隨著海拔漸升、天從黑色慢慢渲成暗藍,行經阿里山大門、特富野古道入口後,就抵達離排雲登山服務中心最近的上東埔停車場(我們猶豫了一陣以為是不是要停塔塔加第二停車場,遂以此標記讓後人知悉)。

停車場車位充足,但才早晨六點半卻已停了十來部車,猜應是半夜出發單攻玉山主峰的人們。我們在離入口處比較偏遠的角落停好車,遇見一對夫婦整裝待發,閒聊間得知他們也是來爬前峰,昨晚從高雄過來,到了便在車上補眠,等待日出出行。每每聽著人們為了登山,願把生活作息收攏得像一件羽絨外套,總有種欣慰之感,好像在大自然面前,很多在平地不那麼寫意的事情,都成了最划算的交換。例如在雨中行走、不洗澡洗頭、在野外小解排遺,或是一鍋煮失敗還是得吃光的粥。

從停車場旁的坡道往上走,轉個彎就來到兩棟小房子前。第一棟是警察杯杯所在的塔塔加小隊,要把印出來的入山證和名冊折好、投進房子前的郵箱;第二棟是排雲登山服務中心,要連著身份證和入園證明交給工作人員檢查,如果你在他們上班前就要入園,門外會擺一台電腦提供自助登記,很是便民。

從服務中心到玉山登山口2.4公里,門外有接駁車能搭乘,單趟100元/人,那天看到有兩部八人座箱型車進行接駁,客滿即發車。我們選擇去程搭車、回程步行(步行約半小時,好處是途經大鐵杉,能自己停下來一飽600年大樹的眼福)。


天氣好差哈哈哈


起登,玉山步道有個壯闊的開頭,沿著山腰緩緩撫過,一側是岩壁,另一側是河谷低地和開陽的遠方山景。不知為何,這樣的地貌給人一種神聖感,像是總有一天,能夠循著步伐繞上天庭。早晨的步道來者稀疏,從排雲回程的人還沒走到這、單攻主峰的人早就出發,而同是單攻前峰的大多還在山下車陣中,雖然這天天氣微陰,但能獨享這一路靜謐,有說不出的滿足。

從玉山登山口到前峰登山口這段,一路平坦親民。一直聽人說爬玉山不難,難的是抽排雲,今天終於理解了這個道理。往前峰的最後800公尺,是由大小石塊堆疊而成的石瀑,乍看像一行複雜的數學方程式,不太知道要從何下手,但當手伸向第一個切面、腳踏上第一塊石頭,肢體和呼吸會帶著你攀進。

石瀑這段我沒有用登山杖也沒有戴手套,一路上攀繩的機會不多,接觸的都是冰涼的大石頭,很喜歡石頭的觸感,它像是班上少數敢說真話的同學,心直口快。偶爾攀到較尖銳的切面感到刺痛時,這樣的痛讓我意識到皮膚的細緻與脆弱。

登頂,我們在三角點待了好一陣子,吃兩顆飯糰、配一壺用保溫杯帶上來的熱茶,有點冷但很是享受。很多時候爬山,會發現三角點的景色如何,都已經不太重要了。在那長長的過程中模擬千遍的「抵達終點的時候,我就要....」,好像才是讓人回味再三的東西。


太白牆了沒有美照可以放

下山,在石瀑遇見許多迎面攀來的山友,發現人多時爬石瀑真D比較危險,要留心上頭滾下來的碎石,同時也要小心翼翼不製造落石打到下方的人。如果是要追求速度的朋友,在這裡要花上許多時間讓行,心裡可能會比較急XD

隨文附上時間紀錄(忘記按GPX了QQ)

07:26 玉山登山口起登
08:40 前峰登山口起登
09:45 抵達三角點
10:28 離開三角點
12:40 回到玉山登山口

純爬時間共4hrs31mins
加吃飯大休共5hrs14mins

---

雖然這樣說有點俗,但每爬完一座山,就像上了一堂課,下山後都會有鑽進書店或圖書館的渴望,好像心中有說不上來的疑惑,需要文字的撫平與解答。爬完山的隔天,看了<樹的秘密生命>這本書,作者Peter Wohlleben是一位德國的森林管理員,從小就對森林著迷。裡頭描述樹的生命是蓬勃靈動的,從繁衍後代、禦敵、飲水、和真菌互利共生,以及樹間的溝通與互相幫助。原來看似安靜的森林,在樹幹中、土地裡,有著多麽熱鬧的生計正在進行。難怪R叫我不要隨處遇見一棵大樹就亂猜別人的樹齡,難保樹也是有情緒。

即將要開始新工作了,希望不論未來工作的日子是暗是光,都能努力活得像棵樹,永遠有源源不絕的動能蓄積在體內,長得慢但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