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最害怕的聲音

在這世界上最害怕聽到的聲音,是心跳。

國一有堂生物課,是在窗外有一棵茂盛鳳凰樹的實驗教室上的。每組互相用小槌子和聽診器,聽心跳脈動、觀察膝跳反應,還記得那應該是全班第一次到實驗教室上課,整個教室鬧哄哄,好不熱鬧。

我們兩個兩個一組,座號在我前面的W聽完我的心跳後,將聽診器交給我。聽聽看我的心跳吧,W大方的說。

小心翼翼地戴上聽診器(老師強調聽診器很貴),聽頭那端傳來因移動而產生的悉酥聲響,我慎重的將聽頭移到W胸口、她潔白制服百合領左下方的位置,不消一秒鐘,聽管便遞來一陣陣沉穩的撲通聲。

「砰砰、砰砰。」

阿,是W的心臟,在跳。

「砰砰、砰砰。」

還在跳。

儘管W的心跳聲如同上下課鐘聲般沉穩、堅定、毫不退讓,但我卻越聽越不安,急忙摘下聽診器,耳朵裡瞬間被一群十三歲女孩的打鬧聲填滿,才感到安心。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多麼害怕失去。

害怕失去,小至感情、物品、情緒,大至生活狀態、生命、健康,我像是萬芳歌詞裡學不會勇敢的十九歲少女,「總是在快樂的時候害怕不快樂,十九歲的時候擔心二十歲就老了」,不論心跳聲再怎麼厚實,耳朵裡卻只轟隆著深怕下一秒就聽不到它的恐懼。這是逃避的一種吧?你猜。否定它存在的事實,就能稀鬆平常的面對失去,「啊,我要失去它了嗎。他曾經存在過?我是沒印象啦,隨他去吧。」

否定一切對自身的重要性,屌兒郎噹看待手中一切擁有,他們讚嘆你亂世浮生的豁達和無欲無求,事實上,誰勇敢,什麼叫懦弱,你比誰都明白。

細數此刻所擁有的,珍惜能看著它漸漸衰老的福氣,最後,一眼也不眨的目送它離去。

如果能做到這樣,砰砰聲也將化作生命節奏,無須再費心練習失去了吧。

嘿,讓我聽聽你的心跳吧,我不想再害怕了。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荔枝窩片頭曲

2015/09/26

中秋節的香港,是一塊以深水為圓心烤成的月餅。

天生雨女命,來三次香港下三次雨,前往荔枝窩的路上下起傾盆大雨,在涼亭聽了一個多小時雨聲,天雨路滑,為了不讓明天回程的同事缺員打三腿*,雨停了決定來日再戰,坐公車回到起點大埔墟。

回到大埔墟已是下午三點多,到大埔街上逛逛,彌補今天一事無成(?)的遺憾。大埔墟,有個會讓臺灣人心微微一震的名字。想雞婆來個地名比較,google搜尋大埔,沒想到各地大埔如雨後春筍冒出:彰化埔心鄉舊名大埔心、馬祖大埔聚落、嘉義大埔鄉、苗栗竹南鎮大埔里。埔字有墟市、平原、埠頭等意思,但最想相信的還是「古時此地森林老虎出沒,人們經過時均大步大步的盡速離開,後由大步轉換為大埔稱之」這個童話似的可愛由來。

第一次來到港島、九龍以外的新界,雖然擁擠依舊,但比起中環以國際青年、金融巨擘節奏奔走的人龍,在大埔墟裡提著菜籃橫衝直撞的大媽,更讓人感到安心。吃了一碗半的亞婆豆腐花(瞬間推翻大澳豆腐花,成為我心中全世界豆花排行榜上冠軍)、一盤驚為天人腸粉(深水埗合益泰再見)和一顆平凡的上海煎包,來到百聞不如一見的鐵路博物館。


市場裡的阿公阿罵都會拉著行李箱裝菜,好幾次都誤以為遇到同事。
稱他博物館或許有些高估,就是個舊車站,放幾台廢棄車箱和圖文資料的空間。儘管如此,舊車站中國廟宇似的大門,仿佛有靜止時間的魔力,門牆上古味的龍鳳雕像,像是投影機般流瀉著百年前人們的辛勤。




移玉步來到離博物館一個街口的文武二帝廟,祭拜文昌帝君和關公大帝。沒有龍山寺、黃大仙的氣派,這間廟安靜隱身在庶民生活裡,來到廟裡已接近關門時間,住持大叔(是嗎)嘴裡叼著菸,進進出出忙碌著;我在煙霧繚繞中和神明們打了招呼,就出去玩貓。

廟裡有兩隻橘子小小貓,天真可愛的對一切充滿好奇,兩隻小東西天不怕地不怕的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又是打架又是百米短跑。還一度爆衝到對面肉舖,只見肉舖大叔放下手上菜刀,熟練的一手撈起小貓,將它扔回廟堂裡。

傍晚回到深水給胃一個交代。合益泰的白蘿蔔還是一樣香甜多汁,最喜歡吃蔬菜了。為了一解沒有爬完荔枝窩的怨念,到離地鐵站不遠的嘉頓(小)山意思意思。不爬則已,一爬驚為天人(是有多容易受驚),竟然能在離市區不到十分鐘腳程的山丘,擁有一整片港島星夜。想起了學校後頭六期球場那片世界級夜景,人總是矛盾,說著多麼討厭城市的擾攘紛亂,但當爬上山頭回頭望向由紛亂拼成的這幅絢麗,卻也不得不震懾於眼前這片由多少悲哀釀成的美麗。


隔天從香港回到台灣已是傍晚,回家的路上人們一家家在騎樓下烤肉躲雨,意識到今晚中秋就要一個人孤單度過了呀,不勝唏噓XD。儘管這次中秋沒剝柚子(香港柚子好貴)沒吃到月餅,但這場佐以秋雨的相聚,或許已是一塊得以細嚼好久的香甜。

*缺員:客艙組員人數少於規定派遣的人數,意味著少少的人要分擔更多的工作
*三腿:香港->台北這樣算一腿,香港過夜班都是香港->台北、台北->香港、香港->台北共三腿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No.5 Peranakan Museum 土生華人博物館

Peranakan Museum 土生華人博物館
2015/09/23 @Singapore

當100個博物館計畫在心中成形後,最擔心的就是文字記錄。短短幾個小時遊走,再憑著手中薄薄的導覽手冊,就要以幾千個文字蓋棺論定一次學習經驗的所有感性、理性認知,怎麼說都太倉促。儘管安慰自己回家還可以上圖書館、上網惡補所知,甚至下次有緣還能再來,但再怎麼說,都是後話了。這樣不知足的個性,總為自己添加了許多無謂的憂心。往後若有幸成為一百個主題中任何一個的專家,回過頭來看當初的直觀與淺白,必定會顆顆笑的,但這樣的愚笨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無須害臊躲藏吧。



土生華人,Peranakan,是馬來語中「child of」、「born of」的意思,這一詞多用來稱呼擁有多元種族血統的後裔,主要族群為中國明朝前後從中國沿海移民至新加坡、印尼及馬來西亞的華人與當地居民繁衍的後裔;但移居至上述三地的阿拉伯、印度及歐亞人(Eurasian)亦包含於此。

博物館共三層樓,第一層樓介紹土生華人的歷史背景,二樓介紹為期十二天的傳統婚禮,三樓則為生活起居、飲食,和五十位星國先賢特展。

 一樓-歷史起源
以數十位土生華人的大頭照環繞房間,並於照片下方列下他們對於自己身為土生華人的感想和驕傲。四歲的小弟弟說,當他吃著媽媽做的娘惹糕時,覺得身為Peranakan是件很棒的事情。這個展間是館內文字解說唯一以馬來文、中文和英文三文並行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歷史很重要,希望讓更多人能了解的關係(亂猜)。

二樓-婚禮set
為期十二天的傳統婚禮,行頭文物、禮儀示範影片、各禮儀解說一應具全,四個展間分別展示婚禮布置的華麗布料、穿戴首飾和禮俗用品。婚禮對Peranakan有多重要,看他們用一整層樓展示之就能理解。(2008年博物館開館時,還真人模擬了一次傳統婚禮作為開館慶祝活動)。
不知道如今沿襲這些傳統的人多不多,其中梳頭(Chiu Thau)儀式最為神秘:進行於十二天婚期的第一天,新娘新郎分開進行,梳頭儀式也有成年禮的概念,新娘新娘坐在大竹簍中間,大人帶領幼童拿著梳子,象徵性的為兩人梳頭。

最讓人覺得「這樣也行喔」的儀式,是洞房後的「處女膜展示時間」(自己亂取的)。洞房花燭夜後,要將昨晚墊在床下的白布拿出來檢視上面是否有血跡,以證明新娘的貞潔之身;若無,男方可以無條件的退婚(還賺到一次免費的,真好)。不知道這個觀念,毀掉多少沒有觸女膜(或小時候不小心自己破掉)的女孩的人生。

可惜我對中國傳統婚禮習俗超級不熟,沒辦法從中比較同異。

三樓-民間生活
原來百年前就開始流行馬卡龍!馬卡龍色的鍋子、碗筷,象徵著獨特文化的娘惹器皿,據說當時景德鎮的陶瓷,有一大部分都是輸入東南亞的華人地區。受歐洲影響的長桌、精緻茶壺瓷器,裏頭盛裝的卻又是留有一絲中國風味的雞鴨魚肉,這樣的多元也說明了Peranakan的文化重組。

星國五十年特展
適逢新加坡獨立建國五十年,除了街上依然看得到50SG的標語外,博物館們貌似都會有意無意的展出相關的紀念展。這裡展出了1819年英國在新加坡設立港口之際,到1960年代獨立建國時期,對國家有特殊貢獻及極其影響的土生華人。身為會講中文(或馬來文)又諳英文的華人,土生華人在國際貿易中擁有舉足輕重的腳色:成立新加坡第一個蒸汽船公司的陳金錠、鴉片大王章芳林、甘蔗大亨黃仲涵、電影企業家陳慶直,都以各種方式豐富了這塊土地的文化與經濟。

--

是從小孩不笨這部電影開始認識新加坡的。一點台語、一點中文加上特殊英文口音組成的語言,是小小的我對這個聽說做壞事要被打的國家的第一印象。求學過程中接觸它的機會不多,當再次定睛正式這個種族熔爐,已是出了社會、和同事坐在地鐵車廂前往魚尾獅的夏日午後。對這個國家的解讀,一直以為就是一些馬來西亞人,一些印度印尼人和老祖先移民來這的中國人(再加上一些白皮膚人)的七彩國家,壓根不知道我眼中的這些「移民來的中國人」,早就落地生根,順應著命運的航線,將老祖宗的傳統與新居地的文化,揉合成屬於「土生華人」的一切。

或許是厚重的大中國思想洗染我思想至深,當看著路上人們和我有著相似樣貌,說的語言聽的故事讚嘆的先賢卻完全不同,心中仍不免響起茫然。這種因歷史大富翁鑄成的微妙,也讓我瞬間了解中國人對於臺灣獨立的不置可否了。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No.4 北海道舊紅磚廳

北海道舊道廳
2015/9/18@ Sapporo, Japan

北海道舊道廳,位於札幌車站旁,是棟紅紅美美的巴洛克式建築。

難得有同事聽到我要去的目的地後會提議一起同行,興喜之情溢於言表,一路上閒聊才知道她也是個喜歡冒險的熱血(抱歉使用了這個字眼)女孩,擊掌。帶著地圖走出地鐵站,卻一時失了方位,找不到市政廳該往哪邊。隨口抓了一個坐在一旁的男子詢問,男子示意我們跟著他走,便埋頭引領我們走了將近十分鐘的路,把我們帶到舊道廳大門口。「北國人都這麼熱情嗎!」我和同事受寵若驚的討論著,去一旁的便利商店買了一條雷神答謝。後來和長期在日本生活的朋友提起這件事,朋友神秘的一笑,問我那名男子從頭到尾有和我們講過一句話嗎?我回想,沒有呢。朋友一臉「我就知道」的神情告訴我,比起費盡唇舌和臉皮講英文,日本人往往選擇帶問路者到目的地,既能保住面子,又不失禮,送禮自用兩相宜(亂接)。




這個舊道廳是西元1888年時建成,在現在的新道廳完工前,都扮演著北海道行政中樞的重要地位。這天天空恰好下著雨,廳舍在雨中伴著花圃中投射的光,一股巨大的寧靜包圍了整個建築,好像是高中時將讀書的壓力、人際的困境留在教室,趴在大樓走廊盡頭看雨的解脫。

舊道廳兩層樓高,廳內的幾個小房間有條理的分別展出北海道的歷史、北方領土議題、北海道觀光景點介紹及日本和庫頁島的交流史等。在歷史古蹟裡認識從前未曾聽聞的歷史故事,這震撼無法言喻。

北方領土議題的小房間,好意外的看到日本人對政治激進的一面。學生北方領土辯論競賽、領土歸還海報設計比賽、繪本比賽、北方領土掃墓活動....,怎麼看都很難和量產純愛小說電影漫畫、鮮少出現政治狂熱話題的日本人手中阿。(或許又只是我見識廣薄,接觸的事物太狹隘)。

在北海道歷史廳惡補了北國的歷史,omg原來日本國1869年才正式在北海道設置行政單位(開拓史),至今距離「開拓」北海道僅有一百多年歷史。開拓、佔領、治理,這些字眼及背後的意義有什麼不同?(1)摘下樹林裡的野蘋果放在自己籃裡(2)拿走別人從樹林裡摘來的野蘋果
狀況一看起來比狀況二有道德,但樹林裡的野蘋果真的不屬於任何人嗎,蘋果自己也是很認真的吸收養分接受大自然灌溉,才有著今天的茁壯阿。反正覺得怪怪的阿~~~(抱頭)。

儘管如此,還是不能否定開拓史們的勇敢和不畏艱難,才九月多就要穿起外套的北國,不敢想像冬天時的大雪紛飛究竟多冷冽(老天保佑排到冬天的北海道班)。

後續追蹤:庫頁島、北方領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