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

/還沒1

在金門時,下榻一棟由洋樓改建的民宿。民宿主人是位富有藝術家氣質的爽朗大叔,他帶著我們與另一組客人在洋樓裡參觀,並以父親似的驕傲口吻告訴我們,電影軍中樂園是在他這辦慶功宴的唷。

大叔隨口問起我們,有看過那部電影嗎?

我下意識搖搖頭、誠實以告的說,沒有。

身旁的另一組客人,其中一位年約三十餘的姊姊則回答,還沒耶。

當下頓時察覺姊姊與我的差別。兩個人明明握有相同背景,她的「還沒」卻比我的一句「沒有」多了點期待與圓融;若說我是坦誠,姊姊的圓滑卻也沒有一絲欺騙。想著,這應該就是社會歷練吧,學到了嘿嘿。

/還沒2

入境日本的海關單,一家人可以合寫一張,所以發海關單的時候若有人和我們要一張以上的海關單,都會適時詢問是否是一家人,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一位臺灣男子對剛發完海關單的我搖搖手,說要補拿海關單。我瞄向他身旁同行的女子,兩人年紀目測屆於適婚,但手指上或外表都沒有能確認關係的物品,我只好直接詢問,「一家人嗎?」,男生握起女生的手,靦腆的微笑看著我回答,還沒。

/都不是白飛

早有耳聞公司有位口頭禪是「你這次白飛了」的客艙經理。據說當他認為誰表現不好,或做了什麼讓他皺眉的行為時,他便會講出「你這次白飛了」這句審判,言下之意是他將會給你這趟飛行很低分,低到該月飛行分數加總平均時,這趟飛行就會是拉低分數的老鼠屎。

想著,「白飛」大概和「後悔」一樣,是不存在世界上的無意義詞語。每一趟飛行,不論順與不順、同事K或不K,你都實實在在的一分一秒累積著經驗,認真也好、偷懶也罷,都是誰也無法抹滅的軌跡,如同螢幕上扎實的飛行路線。

我從不白飛,更不後悔。

/牛

忙著寫卡片、被抓長班、出去玩、回家,不知不覺十二月就這樣來到尾聲,發現自己遠比想像中還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是一隻牛,在被世界慷慨餵養後,還要在遼闊的草原上獨自咀嚼。


祝福你新年快樂、平安健康,那些沒有地址讓我寫卡片的你們。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大人的成績單

前陣子公司網站開放一個新的查閱功能「獎懲記錄」,只要輸入日期區間,就能看到該段時間以來自己被客艙經理或辦公室註記的優缺點。第一次發現這個新功能時,顫抖著雙手點進網頁,像是迪士尼電影主角意外發現烏托邦的那幕驚艷,先是不敢自信、接著喜不自勝。

那個網頁裡面,有最佳服儀、最佳服務和曾被寫過讚揚信的書面獎勵,還有幾筆是經理直接針對特定航班裡我的行為舉止給予鼓勵,什麼「63D乘客告知該員親切有禮」、「該員注重工作細節,能由小見大」、「輪椅旅客表示備受該員照料」等描述。

一開始覺得開放這個功能真是正確的決定,「原來做什麼事,都是被看在眼裡的阿」。雖然早就忘記這些優點和獎勵背後的故事,甚至對一些優點(尤其是最佳服儀)感到陌生,但這樣的揭露,也給予了人們一點信心和自我肯定吧。

之後的日子,儘管告訴自己不要,但仍沒幾天就會好奇的上去那個網站,關心自己的表現。若當覺得自己某趟飛行超級認真,卻沒有得到任何優點肯定時,那種撲空令人焦躁。而今天一早起床,想著「昨天上班笑得開心又做得積極」的打開獎懲記錄,果然一則最佳服務躺在記錄欄裡,我開始討厭起這東西。

就像國中寫評量每算完一題數學,就往最後面的答案翻閱確認自己對了沒。但這是份有溫度的工作(好像在寫公關稿),扣除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安全守則,其餘的就是人與人相處、心與心之間;若我每一次的服務從不馬虎、每一場相處都不欺騙,為什麼又要被課本最後面的標準答案框限?

那些從天而降的好壞標籤,都只是偶爾有緣相逢的公倍數,遇見了十分感激,若沒有也無須糾結,重要的是能一步一步無愧的往前走,讓自己擁有更飽滿的靈魂阿。

你很特別、你很特別。那本故事書要我們學會的事情,怎麼那麼難呀。(你很特別繪本)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只有人(和貓)

今天上班很開心,雖然是個天還沒亮就出門的大早班,但先是被熟識的計程車司機載到(每次都勸我別把便利商店當早餐,他可以載我到早餐店買三明治的善良阿北),在公司碰到好幾個熟面孔,信箱裡躺著一封許久不見好友捎來的問候,又和慈祥的座艙長一起飛,小小確幸,已是受寵若驚。

登機的時候照慣例站在走道旁賣笑打招呼,一位五十出頭的大叔迎面而來,以一種跳脫寒暄、閒聊生活日常的語氣對我說,「小姐今天心情很好呀。」彷彿暗戀誰被發現的羞赧,我立刻以一句「沒有呀,我每天上班都很開心」狡辯。

撇開自己究竟笑得多白痴,讓乘客也嗅出我的好心情,或者大叔本身就是位多明察秋毫的不凡之士,才發現這些日子裡,那些牽動我大小情緒的,都是人。

「我們這工作,擁有的是人,剩下的,也只有人了啊。」那次起降時,和已飛行二十餘年的姐姐聊到用錢換班*的風氣時,她是這麼說的。

姐姐說,從前網路、手機還不普及時,組員間換班都是打電話、面對面或傳簡訊。當時空服人數還沒那麼多,彼此大都打過照面、走在公司幾乎也都能叫出名字;這個月你幫我接班喬休,下個月換我為你兩肋插刀,有點笨有點沒效率,卻蘊含一種組員間的惺惺相惜。現在人們習慣網路的快狠準,想要丟班或換想飛的班?臉書社團文一貼錢一撒,不拖泥帶水,卻也少了一點人情味。

自己也曾因貪財(?)拿了別人的錢,放棄休假接過幾次班,記得剛進公司時接別人一個班的行情價是2000臺幣,短短一年半時間,價錢已水漲船高到2500、3000,甚至前幾天還有聖誕節接你一個班4000的文出現…。

記得有次和朋友抱怨喬休喬不攏,她義不容辭的主動幫我接了待命*成全我的假期,言談中沒有提到錢。之後我心心念念著這份好意,買了禮物和卡片謝謝她的大方,雖然禮物的價值遠低於接班行情價,但對我們來說,這簡單的一來一往,都是數字無法給予的溫熱。

長大之後總希望自己活得中庸,對人事物都能保持喜愛但不迷戀、細水而長流的方式共處,
但若這份工作最後留在我生命只有人的話,這樣的平常心安撫得了離去後的孤獨跫音嗎?

可以的吧,可以嗎。(竟然變成自我辯證文)

*用錢換班
組員間帶有金錢往來的換班交易,因為各種個人因素需要放棄某個飛行任務,便於換班社團徵求他人幫忙上班(把這個班換給他人),並給予幫忙上班的人車馬費。

*待命
任務型態之一,於公司坐鎮一指定時段,若該時段間報到的航班缺人,便會被「抓飛」至該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