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雲林你好嗎:北港的日與夜

開啟北港之旅的,是一枝透心涼的冰棒。

台糖就在客運站不遠處,從西螺搭車過來將近一小時,下了車一時還無法適應午後的豔陽,便躲進糖廠販賣部吃冰。一直覺得糖廠是一個近在咫尺卻又陌生的存在,從小就在中南部(和東部)的觀光糖廠看火車吃冰,但對於橫亙臺灣四百年的糖業歷史,卻是如此不熟悉。在Google搜尋列打上臺灣糖業史,映入眼簾的是從荷蘭統治時期就展開的糖業。如果說複雜糾葛的臺灣史讓人卻步,那如果隨著甘蔗林的綠,探尋一段有甜有鹹的製糖歷史,或許是一種有趣的嘗試。

啃完冰,我們按圖索驥的往朝天宮方向前進。經過一個圓環,圓環中央有一座白色立碑,走近一看,是紀念明朝時帶著閩南人來到北港開拓的顏思齊。顏思齊、鄭芝龍都是求學時在歷史課本上反覆出現的人物,但站在樓房林立的現代,還是很難想像幾百年前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墾拓的情景。慎終追遠中的追遠,實在是一件需要靈感和想像力的事情。




在巷口看到義民廟的指引牌,好奇的轉進巷子裡。穿過一條小巷,就看到義民廟矗立眼前。義民廟是為紀念協助清政府平定民變與械鬥而亡的義民,北港義民廟的建立始於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小小的廟藏身在住宅小巷內,沒遇到其他遊客或信眾,我們隨意在廟裡蹓躂(礙於宗教信仰知識不足,在世界各地的此類景點都只能看熱鬧),或許是烈日烘烤過的關係,有別於廟宇一貫的神秘與因博大精深而造就的疏離,這間廟給人一種閒適的安定。



繼續在巷弄裡探險,驚喜著不少樓房仍保有舊時街坊的古樸(雖然不知道是哪個時期):打開應該會有嘎嘎聲的木門、一磚一塊仔細堆疊的紅磚牆,和一隻躲在陰影下午睡的咪咪。我們按捺著興奮穿梭在巷裡,左顧右盼的蒐集更多屬於北港的平凡美麗。





除了幾間製飴店太過繽紛的招牌外,我好喜歡小巷裡自顧自過生活,和觀光敬而遠之的瀟灑。臺灣幾處熱門的觀光勝地,好像都難逃被觀光公式征服的命運:擁有古樸建築,商店裡卻賣著不中不西紀念品的鹿港、被小吃攤販淹沒的九份老街。不知道這裡只是時間還沒到,或者商人已經放過這裡了,天佑北港(?)。

入夜,先到夜宿的北港客棧放行李,再出來吃晚餐。北港客棧店名取得青春,其實就是一間陽春的廉價旅店。老闆娘是一位已經當阿罵的阿姨,櫃檯牆上一張用魚眼特效拍的祖孫合照,老闆和老闆娘笑得慈祥。老闆娘帶我們看完房間,便又匆匆忙忙的乘著電梯下樓。下去吃飯時遇到滿頭大汗的她,和她打招呼,她說有位客人向她要冰塊,她剛剛出門找冰塊去了。晚上洗完衣服問老闆娘哪裡可以曬,她問我明天就要穿嗎?急的話她先烘一下,明天天亮再幫我拿到頂樓曬太陽。看著她理所當然想幫我解決問題的模樣,我想起了大學時每次回去找她,就算佝僂著腰,還是要幫我炒一盤蛋炒飯的阿嬤。

在朝天宮旁隨處找了一家小吃攤填飽肚子,來客都是騎著機車或穿著休閒、步行來店裡吃晚餐的當地人,小吃攤生意不錯,但只有老闆娘和一位年輕男生幫忙,夏天的夜晚悶熱依舊,看著老闆娘邊炒菜邊揮汗,覺得錢好難賺。

吃完晚餐再到冰店嗑一碗愛玉冰,鄰桌三位阿北聊得熱烈,似乎在討論簽牌的事。阿北們就算已經吃了冰,仍熱的把肚子露了大半,十分悠哉。我們低頭默默吃冰,眼睛也貪心的品嚐四周隨時都在發生的庶民日常。


夜裡的朝天宮,黑夜柔焦了它白天的神聖光芒,變成一個親切溫暖的家。廣場前的阿公阿嬤三兩成群閒話家常,還趁媽祖打瞌睡,偷偷說了幾個不正經的笑話。攤上擺著花籃紙錢的小販也無心販售,彷彿攤位只是可以留下來和鄉親多聊幾句的藉口;我們兩個外地人多少吸引了他們的目光,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對這兩個都市人來說,是多麼獨特並令人欣賞。

地圖上的北港,恰好鑲嵌在北港溪蜿蜒處,就像一顆被藍色緞帶孵育的飽滿雞蛋。打這篇文章前,簡略在網路上瀏覽了幾則關於北港的消息,「台糖拆北港糖廠宿舍 文史團體抗議」,或是PTT雲林板上當地人對地方政府的失望與看破。我知道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的無奈與遺憾,衷心祝福這個有媽祖庇佑的小鎮,也渴望在下次見面之前,能再多了解你一些。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雲林你好嗎:斗南、虎尾

R為期三個月的暑假終究是結束了,這三個月我們趁著風和日麗,去了好些地方,搭火車的、坐飛機的、乘船的都有了,算是一個充實的夏天。盪到谷底的工作倦怠從今年五月開始,每個月一次的遊歷,支撐了為營生而運轉的飛機起降,「也只有現在能一次出去玩個四五天了嘛」是說服自己每次出走的理由。

雲林,對我來說一直是個神祕、甚至令人嚮往的地方。大學環島時借宿住在崙背鄉L家開五金行的店鋪樓上;在斗六遇見熱情爽朗、開著垃圾車跟在後面一起撿垃圾的清潔隊;除此之外對雲林的印象,就是一些零星的地方新聞,說著關於環境或教育的隱憂。

和R用一台拖車綁上幾件換洗衣物、睡袋等簡單行囊,我們無視六月豔陽的警告,坐火車從台中南下。斗南是這次旅行的起點,沒什麼特別停留的原因,只是想先坐火車抵達雲林,但斗六半個月前才去過、虎尾沒有火車站,那就斗南吧。

一出車站恰好是正中午,走在車站前最熱鬧的中山路上,街上不少趁著午休時間騎機車出來覓食的上班族,我們信任google的選了一家擁有四顆星評價的米糕甲當午餐。米糕甲的店面擺設讓人完全能想像假日時的生意興隆,菜單上簡單明瞭的就三種湯類和米糕四菜鼎立,看得出老闆的自信。平日時間來客清淡,在爐旁蒸米糕的兩位阿姨,友善的和我們攀談聊天。米糕順口好吃,就像阿姨不追根究底又溫柔綿密的關心,詢問阿姨能不能拍她在工作的照片,她大方的答應了。(旅程結束後,我們把阿姨的照片印成明信片寄回去給他,下次再去斗南要問她有沒有收到)

斗南街頭,覺得美


在小巷中亂繞,車站附近的房子不少是老屋就地改建的透天厝,建築乾淨嶄新,但卻不難想像屋內隨著歲月起伏的時代記憶。經過一處釘有「碾米工廠」招牌的平房,看不出還有沒有營業,但平房建築簡樸典雅,感覺碾出來的米一定很香。



回到車站等待前往虎尾的客運。在客運來到前還有一些時間,足夠把車站旁的他里霧文化園區逛一遍。他里霧是從前地方平埔族的社名,斗南這個名字也是從他里霧(Tialiro)音譯而來。文化園區有繪本館、電影館、環境教育館,每個館都算館藏豐富,繪本館的藏書量不輸斗六繪本圖書館;電影館也幾乎天天安排影片放映;環境教育館有各種國小程度的環保知識互動軟硬體,是校外教學的好去處。但也許是平日的關係,一應俱全的文化園區卻少了些人氣,覺得它身在這個小鎮總感覺有些突兀,但又說不上來哪裡怪(明明繪本館已經很努力想與在地連結的舉辦了主題書展了)。




坐客運至虎尾,先到合同廳舍吃一口冰。合同廳舍是一處日據時代的建築,從前被用作消防、派出所等用途。2013年誠品書店與星巴克進駐。日式樓房加上華麗高貴的店舖, 一向能輕易獲得我的不置可否(例如林百貨XD),但合同廳舍卻意外讓人身心舒暢。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差錯,建築裡每個角落都是一處清新:讓人無法預設腳步的室內設計、貼心無障礙的輪椅電梯、冷氣開不夠強但已足夠優雅的星巴克用餐區。



網路上是這麼敘述這棟建築的:「所謂『合同』乃為合署辦公的意思,空間上也因不同單位的並立,兼容並蓄規劃出各自獨立的出入動線。而除了虎尾之外,台灣還有基隆及台南兩棟合同廳舍。」

有別於臺灣日式木造房子氾濫後的庸俗,合同廳舍意外的在現代浮華的誘惑下,仍保有紳士般的自律自持。

告別合同廳舍,在要迷路前找到了下一個目的地:虎尾厝沙龍。虎尾厝沙龍也是一處日式平房,是一間獨立書店,藏身在小巷,曖曖內含光的從矮牆邊飄出書香。進入沙龍參觀每人要一百元入場券,可兌現折價於書籍或輕食的消費。自從被同樣設立低消的台南草祭書店震撼過後,我們討論了三秒就決定付錢入內。



這家書店取名為沙龍毫不為過,屋內擺放了各式華美桌椅、書櫃。女性議題、台灣文學、翻譯文學各自佔據一間房間,藏書量雖然不能和連鎖書店相比,但屋內氣氛幽靜、隨處都能找到一張讓人舒適閱讀的椅子,五顆星。




和R索性點了飲料和涼麵坐下,四處張望的再多貪圖一點虎尾厝沙龍的美好時光,夕陽西下才搭上客運前往當晚的下榻處北港。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你說自由就像一陣風:綠島與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記

第一次有「想去綠島看看」的念頭,是大一寒假參加陳文成基金會舉辦的人權體驗營。四天三夜的營隊,夜宿當時剛成為人權文化園區的景美看守所。那時參觀了景美看守所、鄭南榕紀念館、馬場町紀念公園和義光教會,還聽了政治受難者北北們分享自己的故事。當時還是只會用情緒拼湊歷史圖像的幼幼班學生,那次營隊有什麼實質收穫已不復記憶(除了和小熊為廷同一梯次,可以說來笑笑之外),但受難者北北言談裡「我們在那邊(綠島)的時候...」幾次提及的小島,卻成為我心中一個深具意義的神聖之地。

幾年過去,「覺醒青年」「憤青」等標籤早已從我身上褪去(或者還有嗎?應該只剩鎂臭味了),這次我不再憤世也不嫉俗,搭著搖搖晃晃的小船,只為來小島尋找碧海藍天。

坐著早上第一班船,從台東富岡漁港一路海盜船到綠島。先騎機車沿環島公路繞一圈熟悉環境,我們從碼頭對面的民宿順時鐘出發,先經過最熱鬧的商店街南寮、機場、遊客中心,往東北方的公館村一路前進。心中住著一把名為小琉球的尺規,任何關於離島的一切,都會不自覺的與小琉球計算、比較:小琉球的碼頭比較乾淨、小琉球的建築不會這樣雜亂無章、小琉球的天氣沒這麼悶、小琉球的至高點看海更美.....。一再告誡自己,這樣的偏見對綠島實在不公平、也只會阻礙自己認識一個地方的機會,但悶熱難耐的天氣終究蒸發了耐心,我與綠島的初次見面,就在一陣煩躁中草率結束。

第二天早上醒來,躺在床上百無聊賴的滑過綠島人權園區的網站,發現九點半有一場導覽,便沒想太多的前往了。反正也不知道要幹嘛了啊,當時是這樣消極的想的。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是一處離海不遠的建築群,主要由新生訓練處和綠洲山莊兩大區塊組成。新生訓練處主要是西元1950年代初期,用來教化政治受難者的勞動集中營;而綠洲山莊實為監獄,從1970年泰源事件後,關押來自臺灣各地的政治受難者。九點半整來到園區門口,才發現我們是唯二要來參加導覽的遊客。一位身穿紫色工作背心、坐在櫃檯台的工作人員一聽到我們詢問導覽,二話不說起身上前,成為我們的專屬導覽員。導覽員小蘇是一位目測不超過二十五歲的年輕男性,他先用牆上的園區空照圖為我們概述整個園區的配置,再進入監獄本體-八卦樓參觀。

八卦樓是一棟兩層樓高的十字放射狀建築,裡頭共有五十二間牢房,牢房大概是在文山區月租九千的坪數,但得住下十幾位青壯年。我們探進綠色牢房鐵門內,試著由小蘇口中的牢房生活故事,想像自由被剝奪、肉體被粗魯對待,只剩靈魂孑然一身的歲月。

除了單純的牢房外,樓內的幾間房裡也展示了當時「犯人」們的生活公事:圖書室、洗衣房、理髮部、木工室、貝殼畫室和蛋殼畫室。貝殼畫和蛋殼畫的內容多是松、鶴等好銷入日本的元素。精緻的手工、細膩的構圖,遠在日升之國的貴族們,知道牆上那幅華麗的藝術作品,是用多少忍辱負重組成的嗎?

小蘇是位極有工作熱忱的導覽員,但在他有意無意試探我們歷史程度時,卻讓我暗自對臺灣人民的普遍所知驚詫著。「你們知道白色恐怖嗎?」「知道戒嚴的意義嗎?」當小蘇漸漸摸透我們背景知識多寡後,苦笑的告訴我們,有很多來參觀的臺灣人不曉得林宅血案;或者當他口乾舌燥講解完白色恐怖歷史後,只得到一句「你是民進黨的吧」讓人沮喪的回應。

討厭人們總把自己對於一段歷史的無知歸咎於「歷史課本沒有寫」「上課沒有教」(就像高中教務主任把學生的民智未啟怪罪給寶可夢、我放棄夢想是因為臺灣升學制度僵化),好像一切不如願都是大時代的狠心,你我能做的只有無奈而已。不是這樣的啊!

和小蘇道別後,我們繞到山莊旁邊的新生訓導處參觀。新生訓導處是綠島管理初期政治受難者的地方,比起綠洲山莊監獄的戒備森嚴,訓導處有種勞改營的味道。新生(綠島居民當時如此稱呼政治受難者)在營區內種菜做工、到海邊抓魚撿貝,定期上思想教育,且因政治受難者不少為知識份子,新生還是當地孩子的家庭教師。

新生訓導處如今留下其中一間中隊作為展示館,展示相關的物件和人物蠟像,其他建築則只剩三兩面石牆獨自佇立。適逢正中午,烈日毫不留情的散落園區,經過幾十年的曝曬,而當時政治受難者埋藏在地裡的愁,早已蒸發了哀怨,化成一陣陣自由的海風。

吃過午飯後,彷彿被什麼牽引的又回到園區走了一遍。傍晚坐在燈塔旁,望著下頭情人湖裡戲水的人們,遠處海洋深藍著沒有說話,突然覺得這座小島不太一樣了。忘記在哪裡聽過,它說,其實那段歷史、那樣的生活離我們並不遠,不論時空或現狀都是。

如果小琉球是一個閃亮的模範寶寶,綠島就是用商業觀光的粗獷自暴自棄,需要細心呵護引領、充滿故事的轉學生吧。

綠島掰掰,祝你一切都好,下次再見。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I Love Asia

/千島之國
每飛一次印尼,就像看一次電影預告片,你對這部電影的題材躍躍欲試,但其中的奧秘卻總是無緣了解。CI679抵達雅加達已是當地晚間,遊覽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從挑高的車體往外看,偶爾瞧見擠滿男女的廂型車同向而行,廂型車內座椅全無,人們並肩瑟縮在車內無語,少說也坐了十個人,我想起小時候在電視上看的節目,比賽哪一隊可以塞最多人到一輛轎車裡。

高速公路底下的矮房聚落,是我最喜歡的預告片片段。矮房是用水泥砌成的簡陋屋子,居民用木板、鐵皮巧妙的增加了居住的空間與可能。家家戶戶比鄰而居,每個門戶前都點著一盞白色燈泡,燈泡在黑夜裡亮的純粹,不是高級別墅陽台暖著的鵝黃,但卻意外給人一種「一切都會平平安安的吧」的安定想像。

我知道就算再飛一百次印尼,自己對這個國家的偏見或謬誤只會更加巨大。好想坐下來,好好看這一部電影阿。

/百越
喜歡飛越南,或許是他友善的飛時(能從容把工作完成並飽足一餐,又不會剩下太多時間需要消耗)、或許是因為認識一位親切可愛的越南籍組員V,或許是越南飛機餐好吃、又或許只是自己對東南亞國家的盲目愛戀。

公司的越南籍組員寥寥可數,V曾和我坦白仲介對他們的種種壓榨和規定,幾年前他們一次招進二十多位,如今只剩下她一人苦撐,而今年底,她的合約也將到期,公司並沒有打算續聘。

V是我認識的第二個越南人,第一個是大學的系上同學H,H高中畢業嫁來臺灣後依然心念著學業,便邊照顧小孩、到社區大學教越語賺錢,邊來離他家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山邊上大學。某學期意外和H同修一堂外系的選修課,才對她有更多了解。H是位溫暖認真的母親,早上八點的課她總會多帶一份早餐給我,說是多做的。最後一次見到H,是畢業前夕在校園的偶遇,她紅著眼抱怨夫家對他的不諒解,和與丈夫的漸行漸遠,那時的我還太青澀,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悲傷手足無措,而當年來不及給H的疼惜,似乎就這麼淺移默化的轉移給飛機上遇見的越南人民。

越南絕對會成為下一次開票的選項,太想去越南了~~~~

/日升之國
匆促的一場來回班,登機時一位已坐定的日本老伯伯把我叫住,他指著自由時報裡的一則標題「俄克里米亞部署飛彈 威脅與烏國斷交」,伯伯的手游移在威脅與烏國斷交那幾個字上,英日文夾雜的詢問我這是什麼意思。當下內心一陣羞愧,平時對東歐政經毫不留心,對俄國除了「戰鬥民族」一詞之外一概不知,伯伯大概會覺得我只是個腦袋空空的空姐吧。

我硬著頭皮試著從字面上為他看圖翻譯新聞,但他仍然不甚理解的搖搖頭,最後經由坐在伯伯身旁的奶奶努力解釋,才明白他們是在好奇「烏國」是什麼。這時的我恍然大悟,伯伯應該是看得懂不少漢字,卻被中文標題常用的簡稱搞了糊塗。後來我寫了一張小紙條遞給伯伯,上面寫著:We usually shorten the country name to XX國, like 馬來西亞=馬國,新加坡=星國,俄羅斯=俄國,烏克蘭=烏國。

當送客時間老伯伯和老奶奶經過我時,遞給我一張明信片,搖搖手中的小紙條,紳士的和我點頭道謝。那是一張伯伯自己做的寫真明信片,是湯瑪士小火車奔馳在山林的照片,明信片背面簡單的寫了一行字:大井川鐵道 靜岡縣 日本。

用一片家鄉風景回覆一張雞婆的中文小提點,對他人給予的好意謹記在心,恰到好處的感謝,令人佩服的日本人。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黃玠與我

和R去聽了黃玠的第一場大型演唱會,很開心。

黃玠、吳志寧、929、張懸、Tizzy Bac、棉花糖、鄭宜農,和任何會被歸類在獨立音樂範疇的歌手,都是陪我從青澀十幾走到青黃不接二十好幾的重要聲音。人們總是不帶褒貶的用「文青」一詞概括我們這一類閱聽人,或許你會覺得這些歌比起膾炙人口的金曲,只是一首首慘綠少年的無病呻吟,但事實上,你我也都只是由各種微不足道煩惱組成的平凡人嘛。

當演唱會時間一到、燈光漸暗,從舞台間響起第一首歌《綠色的日子》前奏的第一顆音,兩行淚水瞬間從心底湧出,臉上大概是咬著唇想抑制眼淚,卻又止不住笑意的奇怪表情。一直覺得、高攀的覺得自己和黃玠有幾分相像:心思細膩、用一顆溫柔的心包覆讓人或欣慰或失望的事情;外表青澀笨拙、說不出太多八面玲瓏,但對於一切又比誰都了然於心。於是儘管我們素不相識,這些年來我總擅自用這樣的投射,解讀他歌詞底下的意境和故事。所以當舞台亮起那刻,看到黃玠自信站在大舞台上,就像是預見了自己的以後,就算一路上荒涼,總能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自信清爽,才感動的哭了吧。

《我和你》youtube版畫面是一隻可愛的小海龜。大學因為討論報告或辦活動而熬夜,當總算能享受只屬於自己的夜晚時,最喜歡聽這首歌。雖然那時還只是一個沒有謀生壓力的單純學生,但我卻完全能融入歌詞裡那種結束一切疲憊、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了的輕鬆。說來奇妙,開始工作後,幾乎再也沒有聽過這首歌了,是因為心底下意識區分著兩種疲憊的不同嗎?(做喜歡的事的疲憊、為生存疲憊的疲憊)那天晚上再聽到這首歌,閉上眼,時空又回到山上宿舍涼颼颼的秋夜。離開指南山後,好像再也沒遇見那種舒爽的秋天了。

《Diana》《她的生活》,是兩首寫給即將要出社會工作、和工作一段時間後的年輕人。記得有次洞七回(CI007,洛杉磯回臺北)漫漫夜航,輪值時我站在廁所隔板旁(等裡頭的客人出來才能掃廁所),心不在焉的哼著《Diana》,不知不覺就這麼紅了眼眶,一種「不知不覺我也成為黛安娜了阿」的欣慰與疼惜。

Diana 不要哭 Diana 不要怕輸
你會看見很多不一樣的路 熱情的心是你的地圖
Diana 不要哭 Diana 不要怕輸
這就是一條很漫長的路 路上的風景你要看清楚
當脆弱的時候 你可以抱緊我
生命就是由很多的謊言 拼湊出一個真實的世界
喔喔 不要害怕 保持一顆純潔的心

這場演唱會有許多門外漢如我也聽得出來的小瑕疵(忘詞、沒對到Key),但這些小事絲毫不減黃玠和他的歌曲帶給大家的共鳴。知道自己對喜愛事物的標準有多嚴格,因此更珍惜這些十多年來不曾從我耳裡出走的聲音。謝謝黃玠,就讓我們繼續奇怪又勇敢的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