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求知不滿

如果說旅行也是一種學習,這才發現自己是個多麼難取悅的學生。

剛來香港的第一年(講的好像已經住在那),為了穿越世人頒予它的紙醉金迷標籤,我求知若渴遊蕩在大街小巷、青山綠水間,試圖找尋心目中更適合這個地方的註解。於是,我在上水山頂上與幾公里外的「我愛深圳」霓虹燈遙遙相望,腳下踩過廢棄的邊界鐵絲網,好奇政治經濟這兩根火柱,在深圳河岸邊互相燒燃後散落的模樣;我在西貢鹽田梓小島上,遇見了信仰的純粹;在鴨脷洲岩壁綑邊而行,驚艷香港地質的壯麗;在北角春秧街,目睹小思書中躍然紙上的上海記憶,再4D般跳入眼簾。每一次的香港一日遊就是場戶外教學,回到臺灣後學生各憑本事,以網路資料輔佐感官經驗,瞎子摸象的拼湊自己對這個地方的知識與見解。

儘管我甘願坐在桌前一整天,透過google搜尋列解答每趟旅行後,對該地的好奇和疑惑(甚至樂於在問題背後發現更多問題,滾雪球的知道越多越是迷惑)。校外教學、查資料、寫遊記,一開始這樣的學習模式十分對味,甚至除了知識習得外,還能以一篇文章的產出,滿足我生活中微乎其微的成就感;但漸漸幾次下來,一期一會的探索已不足以餵養脾胃,零瑯滿目的資訊習得固然過癮,但我開始渴望起有系統、主題式的香港學習。

顯然我已經渡過了用感官經驗(精美照片、驚喜罕見之人事物)滿足心腦的階段。自己是騙不了自己的,若繼續耽溺於一點汗水、一段船(路)程就得以邂逅的成就感,那有什麼好玩?如果香港本人是一間研究所,而各個區域是專長各異的教授,坪洲專長沒落島嶼工業、長洲主事傳統民間習俗、西貢鑽研地質學、中環學商的(真沒禮貌的概括XD)、香港仔追隨漁民文化多年......,我想我需要選定一個人當指導教授,當然也想繼續選修其他人的課。

想起那次飛行有位大哥,對我們幾個年輕人的語重心長。他說,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環遊世界、見過許多民俗風情就是眼界開,這些人事物之於你是過客,而你之於他們何嘗不是。工作的這些歲月裡,在沒有找到決心投入的專業或領域之前,你就只是一個毫無價值、替代性極高的勞力罷了。我不知道這些太尖銳的話,在其他人心中是否泛起漣漪,但當翻開我的香港遊記時,卻想起了這番理論。

本來只是想打坪洲遊記的,但卻無法忽略那天遊走在小島時,心裡敲敲打打的這些聲音。求知若渴,虛心若愚,很慶幸我已經達到一半了。



3 則留言:

  1. 不滿總是進步ㄉ契機

    回覆刪除
  2. 想選哪個教授 需要我先旁聽打個照面ㄇ

    回覆刪除
  3. 感官經驗雖然單薄 但也算寶貴的樣本 讓我們在心中不知不覺建立起連結拔

    回覆刪除

留言功能有點怪怪的 建議送出前先複製內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