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背離親緣:序、ch1

書名: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作者:安德魯索羅門(Andrew solomon)

零、讀書筆記也有序
來飛這個九天長班的前一天,到金石堂想帶本書逼迫自己在這期間把他看完。書店逛了一圈,心中的首選是這本、王浩威沉思的旅步和詹宏志講旅行的新書。後來捨棄了詹,把這本和王的書都買了去。自己很頻繁的在寫遊記(儘管我很努力讓他不要像是純遊記),卻仍對旅遊類的書籍、文章十分感冒。被動式的旅行生活已快一年,以為心中那股「不想在什麼都不了解之前就臨幸般的到各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撒野」的自作多情,會隨著時間的麻木而消逝;但事實證明原來自己比想像中的固執和嚴肅,難得來一趟大阪府,竟也因為上述毛毛躁躁的原因,捨棄了可以穿和服拍美照的京都,心甘情願的在機場旁的小市區逛上大半天,和當地的腳踏車阿罵相看兩不厭。

旅行這件事,是現階段的自己有待釐清的課題。是「當能力還撐不起野心時,你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學習」這句欠揍的話成為我的結界吧,當腦子心裡積累了永遠看不完的書單電影、還沒能靜下心理解又堆疊的領域或事件,在這樣馬齒徒增的生活裡,就算看一眼青山綠水都覺得奢侈。

曾遇見一名自稱會看面相的經理,我不想要自己的未來被注定,因此始終沒有主動上前請他算命。但工作告一段落後,他來廚房注視著我一陣,拍了拍我的肩,只說了一句:不要把自己逼太緊,對自己好一點。或許上述的生活態度,人們聽了只會皺眉勸我何必呢?再怎麼嚴謹,也要適當的即時行樂呀。但我卻意外的和這般固執相處的異常愉快,而這樣的侷限也讓人感到安心啊。

說好的一百篇讀書心得終於要開張了。唉,希望對未來那顆有如鐘擺晃蕩不停的心,能在各種智慧結晶的文字海裡,找到屬於它(我)的一片珊瑚礁放心。

一、第一章 兒子
『我們都是在孩子的臉上尋求生命不死的保證,若孩子最突出的特質打破了這永生的幻想,我們會視為一種羞辱。愛孩子,就該愛孩子的本身,而不是因為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最美好的自己。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像力的練習。』

這是一本厚重(又貴)的書。作者花了數年時間,訪問三百多個有特殊身份孩子的家庭:侏儒、同性戀、身心障礙、唐氏症等等。第一章以作者自身的自我認同經驗為底,探討特殊身份對本人及家庭的影響、世俗眼光的演變進程。作者首先將「身份」區分為垂直身份和水平身份兩種,垂直身份是從父母間遺傳下來的身份,例如愛滋病的垂直感染、膚色;而水平身份則是父母間隱性或沒有的特質,小孩或基因突變或任何理由獲得的特殊身份,例如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小孩、聽人父母生出聽障孩子等。

想起有次聽人轉述,有同事覺得我「頻率好怪,想的都跟別人不一樣呢」後,和R的一段對話。我忿忿不平的抗辯,為什麼那些心理運作方式有別於「常人」的人,例如自閉、思覺失調、躁鬱、憂鬱,都會被冠上疾病的名呢?就因為和「常人」不一樣嗎?是誰規定怎樣的心靈狀態才是「健康」、「正常」?而「常人」處心積慮對上述「有疾病的人」的治療,出發點是「希望你也能一起健康的生活唷」,還是只是懼怕這些「不正常」,打亂了「正常人」的世界秩序?

那次的對話沒有結論,而我也打了敗仗般的沈寂在「別人都覺得我很怪,我好糟糕」的情緒裡。恰好這樣的身份定義,也是這章節討論的主題,作者提到優生學的矛盾,現在醫學發達的不可同日而語,父母可以透過各項篩檢,在孩子還是胚胎時就得知他是否「患有」某些疾病,但這樣的篩選卻間接剝奪了人類擁有變化和弱點的世界,這項科學暗示了父母有義務「修補」後代的「缺陷」。但什麼是缺陷?孩子出生後,父母也會「矯正」「缺陷」:太矮的就打生長激素、有兔唇的就縫合、性器官不明顯的就動手術。

總之,人類是如此害怕與他人相異的動物,但事實證明「不一樣」才是這世界最珍貴的生命現象。讀書筆記好難寫,好想回去當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功能有點怪怪的 建議送出前先複製內容^_^